在课堂学习中,提问是积极思考的标志。问题越多的学生,知识掌握得越全面,领会得越透彻。而那些很少提问甚至从不提问的学生虽然也听到了老师的讲解,也听到了别人的提问和老师的回答,但由于自己的手并没有举起来,所以他的思路并没有真正跟上,即使听到了同样的内容,印象也不如积极思考的同学深,不仅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差,而且还非常容易遗忘。以中国的著名学府大学为例,一般地讲,北大的专业课程总是很难的,老师课堂上往往一句废话也没有,同学们下课便是“消化吸收”和做作业,学得好不好,也是看考试成绩来定。不仅学生如此,老师也是如此。在国内参加科学报告时,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科学名人,往往因为一个不深入的提问,台下问的人便灰溜溜地无地自容,台上讲的人也趾高气扬不屑一顾。即使是北大,在做学问上,“认真”和“宽容”也调和得并不好。学生和老师,在科学的领域里,精神上都是不太*的。美国就不一样。在美国上课,相比之下要轻松得多。课堂上有问有答,老师如鱼得水,学生妙语连珠,彼此称兄道弟。美国学生一般没有中国学生知道得多,问的问题也很天真。但好的学生往往能问出好问题,让老师大大地引申一番兴奋一场。我们的文化观念和教育体制,似乎可以称之为“接受依赖症”。它给了教师这样的一个地位庄严的说教者、指导者和绝对权威。而学生,只能被灌输、被管教、被批评、被指导。中国人的教育过程,往往要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来求得功利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因为长期处于接受状态,就出现了一种接受依赖症。他们不会说话,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处在一种失语状态下。他们无法通过提问,从教师那儿得到优越感,多数只能从教师那儿找到自己低能的证据。所以,很多学生干脆不举手,加人到沉默的大多数。这种现象很可怕,幼儿园提问的比小学多,小学比中学多,中学比大学多。难道说学生真的没什么问题可问了吗?答案当然是不。然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学生必须先学会,在课堂上如何思维。学生怎么做那么在课堂上应该如何思考呢?第一,将自己预习时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先前主观理解的错误。第二,大胆怀疑现有结论,注意对所学课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样”。有了问题,然后*思考寻求答案。如果自己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就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第三,超前思考,比较听课,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头。如果自己的想法和老师不一样,先听老师的讲解,再举手提出自己的思路。第四,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在讨论问题时,既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又积极思考,想清楚自己的基本思路和观点,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家长怎么做在这方面,我们的培养建议是在家里鼓励孩子提问。在家里,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善于提问的习惯,在课堂上举手提问才不会遇到心理障碍。在家中设立“问题奖”。把孩子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每周统计问题的总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予以奖励。这时孩子的提问是一种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予把提问看成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积极耐心地解答。当孩子想父母提出问题,一定要积极耐心地予以解答。即使答不出来,也要坦率承认自己不懂,并且和孩子一起查找相关资料。如果不许孩子提那些“没用的问题”,孩子以后什么问题也不会问家长了,在学校的提问也会越来越少。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多孩子不提问,是因为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家长专门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好的途径,是让孩子在饭桌上,介绍学校发生的事情和学到的知识,坚持每天都练习,几个月就能让你的孩子完全变一个人。快速问答,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父母可以和孩子进行快速问答,来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题目可以从课本上找,比较好的是那些应该掌握的公式和定理。经常反复做这种练习,既能巩固孩子的基拙知识,又能让孩子的反应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多提问多得分。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谁在课堂上问题问得多,自己的思维就更活跃,对知识的印象就更深,学习的效率就更高。如果想让自己成绩好,就得多提问题。讲明白道理,孩子会自己克服各种心理的障碍。
孩子叛逆怎么办?修正对孩子的期望,有时家长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如果真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真诚对待孩子,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父母的...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学习资讯
详细了解
你也可以留下你的联系方式,让课程老师跟你详细解答: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