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如何制定复习规划?有的人目标非常明确,从大一入学就开始准备,四年磨一剑,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早早规划,跑在了较前面,这种人我非常的佩服,有的人不喜欢打持久战,但是学习效率非常的高,所以他们会集中精力,在考试之前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全神贯注的进行备考,最终取得胜利,所以说,在听取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要分清楚自身的状况,适合他们的未必就适合你自己,从小学到大学,我想每个人应该非常了解自身的性格和学习习惯,从前人的经验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划,坚持下去,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你。
36.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答案】ABD 【简析】题干所述是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唯爾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対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所讲的*的和革命的含义就是从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生成与灭亡的统一、现实的暂时性和发展的永恒性的统一上来理解和对待二切事物,促进新旧事物新陈代谢,推动世界不断地从低级向发展。因此,A、B、D三项符合题意。C项否认撒变,是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相对立的形而上学观,是错误的选项。本题的较大难点在于如何认识A项。黑格尔曾提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的命题。恩格斯曾经剖析了黑格尔这一命题的保守性,并对它进行了革命的改造,从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的命题,得出了“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一革命结论。所以,A是正确的。 37.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这句话 A.否认辩证法的本质是*的和革命的 B.肯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承认事物在它自己的时间和条件下存在的历史正当性 D.肯定保守主义是正确的 【答案】BC 【简析】题干引用的是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的话。恩格斯在阐述辩证法时指出,辩证法既有革命性的一面,也有保守性的一面。革命性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较终性质的看法,推翻了一切关于较终的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的人类状态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都处于产生和消亡之中。所谓辩证法的保守方面,是指它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即认为每一事物在它的时间和条件下都有存在的理由。每一事物的矛盾双方在转化之前,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统一体中(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的肯定阶段,只发生数揪的变化,所以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但辩证法的革命性是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因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推移,事物总是要变化的。辩证法保守方面的相对性,并不意味着它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什么消极、有害的因素,它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辩证法具有保守方面与保守主义的含义根本不同,保守主义是把辩证法所承认的保守方面加以化。因此B、C是正确的选项。 38.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穷则变,变则竦,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答案】ABD 【简析]A、B、D正确。题目四选项有三讲到变化、转化、新陈代谢,如A项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项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包含了任何事物都向其反面转化(矛盾转化)的思想;D项所述“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表达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过渡的思想。只有C项董仲舒所述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D.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案】BCD 【简析】B、C、D正确。A项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地位与作用,是错误选项。 40.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矛盾双方 A.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B.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可以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而得到发展 D.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答案】ABD 【简析】A、B、D三项所述,是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表现,是正确项。矛盾双方能融合,但不能调和。调和论否认对立双方的斗争,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因为矛盾对立双方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达到对立面的融合,故C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