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有外在因素,即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也有内在因素,即青少年自身因素。 【案例】小富,l,男,初三学生。近一年他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平均每天玩游戏4小时,每周上网七天,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以前成绩中等的他现在成绩直线下降,3门功课不及格。其父母均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某公司经理,母亲是某事业单位职员。父母平时忙于工作,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 得知几子成绩下降后,一向反对儿子上网,视网络为毒药的母亲开始限制其上网,把他的游戏光盘全部销毁,拆了网线,电脑也锁在书房不准小富碰。父亲出差回家也训斥小富玩物丧志。一向听话的小富开始和父母对着干,对他们的苦口婆心不理不睬,有时候还和父母顶嘴,一生气就摔门出去上网吧。父母带小富前来求助,对小富网络成瘾的问题十分头痛,而小富认为自己在班级里成绩平平,又没有什么特长,不会博得老师同学的青睐,在家里父母工作忙也不怎么管自己,自己唯一拿手的事情就是网络游戏,可以毫不费力地过关斩将,在同学中是令人羡慕的“不败将军”,小富觉得这种赞许对自己来说非常有成就感,因此越来越沉迷其中。 心理医生分析与建议 本案例中1的小富沉迷于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与父母的矛盾增加,这是网络成瘾常见的影响。对处于青春期的小富而言,父母忙于工作,对他缺乏关爱,因成绩平平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孩子,个体正常发展所需的关爱和成就感不能得到满足,对于急切需要爱和成就的青少年来说,这种感觉是很不舒服的。这会使他体验到被忽视、被否定和受挫败,因而需要借助另外的渠道来补偿这种未满足的需求,互联网恰恰提供了这种功能。在网络游戏里,小富可以通过杀戮、通关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体验控制感和成就感,获得伙伴们的羡慕和认同。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群体上网活动更倾向于娱乐性,而非网络成瘾群体在娱乐性和实用性上没有明显差异。具体而言,网络成瘾者更倾向于玩网络游戏,而非网络成瘾者则更倾向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小富正是前者。 父母对于小富网络成瘾采取的断绝和斥责的方式,使小富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进一步强化了自己觉得父母忽视、不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观念,因此小富变得愤怒和孤独,和网络走得更近了。而父母认为小富之所以这样,完全是网络惹的祸,盲目排斥网络,而忽视小富的心理需求。家长这种对网络的非理性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小富的逆反心理,使亲子矛盾进一步激化。 处理小富的网络成瘾,化解亲子冲突,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评估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具体评估上网的时间,网络成瘾的发展过程,上网的内容,因网络成瘾造成的躯体症状及情绪反应,以及造成的社会功能的危害,包括学习能力、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从小富的情况看,他已成为网络成瘾者。 第二,以家庭为视角,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探索形成网络成瘾的原因。.从本案例中可以发现,小富沉迷于网络的原因在于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亲子冲突不是网络成瘾的结果,而是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之一。父母的情感忽视,在老师同学中体会到的自卑感,是小富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明确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消除小富网络成瘾症状的核心。 第三,与家庭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变的行为和可行的方法。如存在的问题行为是小富沉迷于网络、学>-7成绩下降,相对应的是需要减少上网时间和提高学习成绩。对于这些行为的管理,可参见前面讨论过的网络成瘾的应对方法部分。而父母的态度方面,应了解网络的作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家长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深恶痛绝,要求孩子决不能再去碰网络,这实际上是偏激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家长要做的不是堵塞而是疏导工作,应当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网络的功能和弊端,做到合理使用网络。 第四,可与家庭探讨其他建设性的方法。如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家庭花更多的时间跟小富共同参与,一方面能够为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开辟新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家庭的沟通和互动,有利于改善亲子关系。 第五,将可行的方式应用于实践,在今后的咨询中讨论其效果,做出进一步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