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剩女一度是个热词。人们常常认为,那些年纪很大仍然单着的、想找伴侣却总找不到的,原因是自己要求太高、自身条件太好。其实未必。从根本上说,那些真正愿意找到伴侣的人,他们总会找到的,即使只是出门逛逛街,出去坐坐公交地铁,他们都有可能遇上合适的另一半。而那些潜意识里就拒绝他人的人,即使身边围满了异性,他们仍然可能会把所有候选人都拒之门外。就好比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他们潜意识里还处于和原生家庭的紧密关系当中,对父母的忠诚,使得他们下意识地让自己一直留在原地,而不是抛开父母,真正走向自我的*。 从这一点来看,发明早恋一词,当真是中国父母的悲哀。为什么这么说呢? 国外没有早恋的说法。它是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严格来说,这是个反人性的词。何为早呢?到了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这是大自然早早就写进我们血液里的。只要是自然而然发生了的,那就是本该如此的。而且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要去探索外部世界,要去了解他人,要跟父母以外的人建立关系,这是每个个体发展过程中都会有的健康的欲求,更是孩子们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否则,成长就会遭遇阻滞。 所有做父母的都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少年时光。当我们迈进青春期的门槛,谁不曾对异性动过心?尤其女孩子会比男孩子在这方面更加敏感。这是多么美好的欲望!人类最美的艺术作品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人类也正是这样才繁衍下来的。 然而,严厉的父母们,却往往会着急忙慌地对孩子们现出的一些早恋苗头进行打压。美其名曰担心孩子的学习、怕孩子变坏,其实说到底,是怕孩子长大、离开。 一般来说,父母的管教会适得其反。因为早有研究显示,父母对孩子交友管得越严、控制得越多,就越容易招来孩子强烈的反抗。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阻抗即当*受到限制时,个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而从事被禁止的行为反而可以消除这种不悦。 如果孩子能够懂得反抗,也许父母还该庆幸。至少说明孩子们的人格是*的、有力量的、健康的。最怕是像我们上面提及的那个女孩。她已然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在这类家庭里,父母把孩子管理的妥妥的。这样的父母不允许孩子和复杂的外界玩,只允许孩子跟自己和自己的那套条条框框玩。等到孩子已经习惯了和父母玩,他们又开始忧愁这孩子怎么不出去找别人玩? 而在孩子心里,去找别人玩的欲望早早就被打压了。他们早就习得这些欲望是父母不允许的,是不对的。父母的严厉打击,早就内化到孩子心里。于是,不需要父母的禁止,孩子自己就把自己的欲望在潜意识里压制住了。 想一想这其中的因果逻辑,真让人不寒而栗。 如果你家也有着关于孩子早恋怎么办的困惑,那么请一定读完下面几点 1、一个健康的孩子,如果受到异性爱慕,这其实会大大提高这个孩子的自信。相反,那些从未受到过异性关注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自卑。 2、如果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的关注与爱,孩子在寻找与他人的关系之时,就会有清晰的目标,并且懂得爱惜自己,而不至于随意一个谁都能够哄得走。相反,那些从小缺爱的孩子,更容易在走入青春期之时被不良分子以爱情的名义欺骗。 3、那些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总是受到父母批评指责的孩子,更容易早期陷入恋爱。原因无他,不过是没人能够理解他们。成人世界的打压让他孤独。一个恋爱对象,则可以让他找到存在感。为此,那些为了孩子学习,而把孩子打入冷宫的父母,切忌永远只盯住孩子的成绩,这只会让孩子在大人这里感受不到任何自信、自尊,只会他处去寻。 4、父母平日里应该多陪孩子丰富业余生活,帮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而不是一直把孩子丢给电视、电脑等。电视上、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确会催化孩子更加早熟,或者去模仿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唯有父母经常陪伴,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引导。 5、把早恋和影响学习划上等号是不公平的。相反,因为恋爱问题导致和父母、身边的人关系紧张,往往才是影响学习的罪魁祸首。所以,发现孩子有恋慕对象,不如欣然接纳,并且给予必要的引导,教会孩子必要的性知识和保护自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