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如果要把数学考好,我感觉首先是要发现自己的弱点,可能你的弱点和我一样,是计算和定理得应用问题,也可能是一些技巧性的问题,还有可能是粗心的问题等等,只要找到自己的首要问题就可以有针对了,当然前提是要找到,考研前所积累的数学基础也是很重要的,没有这些积累要考研是比较麻烦的,如果你的基础不是很好的话,最好可以先看一遍教材再做二李系列,看教材并不是目的,看教材的作用是让你能够明白数学大体在讲什么,有哪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硬件设施
寄宿考研学习基地,空调自习室、固定座位、WiFi网络教室、背书教室;公共区域保洁打扫卫生;扫码洗衣机、开放式茶水间。
资源配置
合理的教学资源配置,专属自习室、固定座位、专属背书教室;根据考生考试类别不同,分配专属空调自习室,分配固定座位!
作息安排
统一作息、晨读、午休,上课点名;早上晨读、提高记忆,午休、劳逸结合!努力的考研伙伴与你一起交流学习,共同备战考研。
出勤考核
外出和请假管理;考核学员出勤,外出和离校需要请假,手机和电脑限制性使用;杜绝学员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全身心投入学习。
备考指南
考研网课、备考冲刺资料;考研院校分析、调剂信息;模拟考试;阶段性、总结性实战考试,逐个攻破知识点,强化应试能力。
专属档案
专属档案管理,记录每位学员的成长;班主任个性化管理;定期组织集体活动、心里咨询,解决学生焦虑,把干扰的因素降低。
考研三跨考生需跨越的四道关卡 关卡一专业基础归零。 这几乎是所有“三跨生”的通病,因为考生面对的是一陌生的领域,常言道“隔行如隔山”,本来专业基础薄弱,再加上同有四专业经验的本专业考生竞争,其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对跨的考生从文科跨到理科的难度是较大的,因为理工科考研中,数学是很多文科同学迈不过去的一坎。从理科跨到文科也不容易,因为长期的理工科学习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文科有很大不同,考生要在复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角色的转变。 建议跨专业的考生一定要提早复习专业课,千万不要临时抱佛脚。一般的“三跨”考生早在四、五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考数学的考生在暑假前后要开始轮的复习了,“三跨”的考生这时候也要开始看专业课的书。较新的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和指定教材一般都在九月份前后发布,在这之前考生可以参考往的参考书复习。如果不是更换老师或调整专业方向,一般学校的指定参考教材变化不大,即使发生了变化,你已经复习了一段时间,对专业课有所了解,再调整也相对容易。对于“三跨”考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对一全新的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就要一遍一遍的阅读教材。但是阅读并不是盲目的,必须抓住重点,考生可以参考历真题,根据出题方向来把握复习重点。此外,可以向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请教,必要时可以报专业课辅导班,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我们提高复习效率。 关卡二信息收集困难。 考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场信息战。对于参加考研的朋友来说,收集院校招生信息、考研动态、参考书目、报考时间等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作为“三跨生”,该过程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考研成败。以专业课为例,很多考生都是通过请目标学校认识的同学帮忙搜集课堂笔记、历试卷、导师信息等资料,或者通过他们的介绍结识在读研究生,这些过来人的考验心得往往很有借鉴意义,还会告诉你一些导师的命题思路、学术偏好等信息。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三跨”学生一般不太可能长途跋涉的赶到另外一省份旁听专业课,这在时间、精力和经济上都存在困难,这样他们在搜集信息这一方面自然处于劣势。另外,很多专业课命题重点、命题思路方面的信息都只在本校报考的考生之间流传,更不会写出帖子发到网上,很难被外省外校的考生了解到。 针对以上状况,考生一定要充分了解目标学校和目标专业的情况,包括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数目、历报考人数和上线人数、各专业分数线等等。尽可能多的了解相关信息,才能正确的知道自己的备考,集中精力复习核心知识,不至于因为信息闭塞而走了弯路。在搜集复习资料的过程中,历专业课的试题也是考生必备的资料,同学们可以去网上论坛、贴吧及目标院校收集。在此提醒所有的考生在搜集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不盲目,不迷信,适合自己的才是较有用的。 关卡三考研成本高。 有的考生为了收集更多目标院校专业的信息,准备在目标院校附近复习,这样固然方便了不少,但是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考生而言,房租问题成为备考过程中的大难,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些房价较高的地区。另一方面,由于跨专业考研,需要收集很多相关专业的资料和信息,购买这些资料的费用也是相当可观的。 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一比较适合自己的复习环境,没条件的同学千万不要怨天尤人,要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随着网络的发展,各大论坛、贴吧、考研辅导网站等关于考研的信息很多,只要你常去逛逛,就会找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买些二手资料,这会为你省去一大笔费用。 关卡四容易动摇。 由于三跨生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很大,难免会产生急躁、不自信、孤独、甚至动摇心理,不少考生不能坚持到较后。比如有的同学在看到报考同一专业的同学复习很有效率,但自己状态不佳时往往心情抑郁、焦虑,进而怀疑自己,萌生退意。 其实,随着复习时间的增加,在对复习效果有一定把握后,这种不自信的心理一般都会有所缓解。有压力是正常的,但是压力过大就应该提醒自己适当的做一些调整了。紧张、焦虑不一定是坏事,往往看考生是如何处理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研实际上是一人的战斗,较大的竞争对手恰恰就是自己,坚持到底了自己,才能打赢这场耐力战。建议考生尽量不要跟考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竞争对手一起自习,因为每人的都有状态起伏的时期,避免因为别人的进度影响了自己的复习计划。